看《罗马》的时候,朋友问我片名里的罗马是什么意思,我说,罗马是电影里主人公们生活的那条街道的名字。
后来看影评才知道,原来片名早已暗示了主题--roma(罗马)就是反过来的amor(爱),亏我自诩学过西班牙语,看电影的时候完全没有反应过来。
不过我将主题解读为“生活”其实也没错,现代和后现代的作品,不论文学还是电影,大都在呈现各色人等如何在生活里挣扎,不同流派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表现手法,也在于它们如何在叙述中消解故事性以还原生活的本质。
《罗马》的叙事很有现代小说的气质。它的叙述视角多数时间是主角克莱奥,偶尔也会刻意与克莱奥分离,比如安东尼奥医生开车进门的特写;叙述语调冷静而克制,带着《局外人》般人物与背景分离的疏离感,比如索菲亚太太与安东尼奥医生分别的那场,他们俩已经分别,喧闹的军鼓乐队才慢慢地过来淹没了索菲亚太太。长时间的静物定格,在客厅里平行扫过的长镜头,场景切换间先出情节再显示背景的方式非常符合意识流的特点。
再者,《罗马》对女性的刻画其实非常符合拉美文学的传统,不论面对怎样的困境,胎死腹中或被抛弃、地震或政变,她们都可以为了家人鼓起勇气继续生活,这些看似柔弱的女子常常有着惊人的韧性,克莱奥和索菲亚是这样,正如五十年前的乌尔苏拉(《百年孤独》)和三十年前的蒂塔(《恰似水之于巧克力》)也是这样。最小的男孩儿佩佩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话其实很符合《百年孤独》、《佩德罗·巴拉莫》里循环叙事的逻辑,“我再长大些的时候,曾经是个水手”也是一种包含了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个维度的回忆叙事。
我一直在想影片为什么要用黑白影像来展现。仅仅是为了符合1971年的时代背景吗?其实也不尽然。不管作者是否刻意,黑白影像都淡化了可能存在的种族意识,至少就我个人观感来说可以更关注克莱奥和索菲亚两位女性本身。70年代是一个普遍灰暗的年代,暴力和混乱在第三世界泛滥,普遍贫穷滋生了动荡不安的因素,枪声、军鼓生、飞机轰鸣声、哭闹声、此起彼伏的汽笛声,如果色彩也凑进来,电影画面只会更加喧嚣。仿佛隔着玻璃的黑白影像拉开了审美距离,视觉宁静声音才更突出。
一直很喜欢女主人开着新车回来,车里正放着Cuando Me Enamoro(当我坠入爱河)这首歌,她轻快地下车,说要带孩子们去旅行,这是女性新生之后该有的样子。